哈尔滨方言中俄语洋词儿知多少
作者:
ayx.com |
发布时间:2024-10-12 21:16:35 |
载入中...
小到日常日子用语,大到科技专业术语,“老哈尔滨话”中的俄语译音式借词举目皆是,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今后出世的哈尔滨人都能听得懂,也都能熟练地运用在日常日子中。比方改革开放之前,哈尔滨人管面包叫“列巴”,而对“面包”一词儿反而比较生疏。正如上世纪撒播在哈尔滨的歌谣所说:一到我国街(今哈尔滨市中心大街),满街“毛子调”(俄语)。握手“拿瓜摸”,“都拉时气”好。来了个“戈比旦”(军官),搂着个“玛达姆”(俄罗斯妇女),喝着“俄特克”(俄罗斯酒精饮料)。
下面罗列的是哈尔滨人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说的“老哈尔滨话”中借用过的俄语词汇。跟着时刻渐渐推移,这种特有的“老哈尔滨话”渐渐被湮灭了,学俄语的童鞋们知道这些词汇借用了哪些俄语词汇吗?
西米旦(сметана)酸奶酪玛达姆(Мадам)曩昔老哈尔滨人称号中年今后又肥、又胖的俄罗斯妇女
喂得罗(ведро)俄式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水桶
马神(машина)一般曩昔哈尔滨人特指缝纫机
柯拉纤细(красавец)称号美丽女性瓦斯科列谢尼耶(воскресенье)做礼拜
扫把克(сабака)狗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,在外地人听来不中不俄、非驴非马,与同一时期发生于上海滩的“洋泾浜英语”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只要曩昔的老哈尔滨人约定俗成、心照不宣,外来人底子没办法了解。
上面词汇发生的历史背景:1896年,清政府和沙皇俄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《中俄密约》,沙俄获得东清铁路(铁路主线从我国满洲里通过哈尔滨抵达绥芬河,铁路支线年后称“中东铁路”)在哈尔滨的构筑权。1897年8月28日,中东铁路的开工典礼在我国境内的小绥芬三岔口举办。
在构筑铁路期间,沙皇俄国预备完结向我国东北等区域移民60万人的巨大方案,把哈尔滨变成“黄色俄罗斯”首府。1905年,清政府在哈尔滨(现址为道外区北十八道街)设立了关道衙门,标志着我国政府在哈尔滨正式设制建市。1914年《英俄协议》之后,东西方许多国家在哈尔滨获得特权,哈尔滨成为世界商埠。而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,不少沙皇皇室的上层阶级贵族、资本家、庄园主、贫穷布衣等各个阶级的俄罗斯人顺着“欧亚大通道”中东铁路纷繁逃离俄国,一部分逃到了法国,另一部分则逃到了哈尔滨。1901年-1959年期间,哈尔滨市区居住着很多外国侨胞,尤以俄罗斯侨胞和俄籍犹太侨胞居多。
综上所述,从前的“老哈尔滨话”有一个特色,便是舶来语占必定比率,特别是俄语!上世纪的老哈尔滨人都能听懂俄语、日语。可是俄语在哈尔滨的掩盖最为广泛,遍及力度也最大!
由于历史上的哈尔滨曾是中东铁路局的附属地,在中东铁路局辖制下的所谓哈尔滨“自治”区,俄国人处于非常大的优势的控制位置。
我国人,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,仍是闯关东的山东汉子,都得在俄国人统辖的商业、娱乐场所混口饭吃,是当之无愧的“打工仔”。为生计和养家糊口,从中东铁路的华工到中心大街洋行里的杂役,简直都能听懂并说几句俄语。
而到了1959年后期,大批俄罗斯人离开了哈尔滨。哈尔滨人把一些音译式俄语说法渗入了“老哈尔滨话”中,其间不少词汇还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