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秧好一半禾,水足三分收。”眼下,正值中稻育秧移栽期,我省春灌迎来用水高峰期。据介绍,3月1日春灌以来,到5月12日,全省331处大中型灌区开灌,累计灌溉用水9.19亿立方米,灌溉农田1483.45万亩。
“硬件”更完善,“软件”更智能。本年春灌,跟着一些新技能新设备的投用,荆楚大地的途径和农田里尽显新气象——无人机巡渠,闸口泵站长途操控,灌溉功率不断的进步,见证水利基础设施逐步齐备、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打破。
“挑选闸口编号,输入开度、暗码,就能长途操作闸口。”5月12日,天门市引汉灌区新堰办理段段长徐文刚拿出手机,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灌区信息化改造后的改变。
以往开关水龙头,需求先到闸前实地看水位、测流速,再人工手动调整,“现在不必跑现场了,动动手指就可完结调度。”徐文刚介绍。
永新干渠是引汉灌区的主干灌渠,13公里的途径上装有23个视频摄像头,通过这一些前置“眼睛”,闸前水位、流速一望而知。本年春灌期间,永新干渠水位偏低,途径结尾农田存在取水难危险,引发信息化体系预警。
徐文刚介绍,灌区敏捷调度,通过敞开河山操控闸、封闭新堰操控闸等联合调度手法,举高永新进水闸前水位,3个城镇的8万亩农田供水得以全掩盖,“曾经要花一天才干完结调度,现在1小时就可以完成。”
“本年旱情继续,处于灌渠尾端的8个城镇90多万亩农田也得到灌溉。”引汉灌区工程办理处副处长靳玉莹介绍,灌区承当着全市188.83万亩农田的灌溉使命,春灌期间,归纳用水量和水位等信息,及时封闭不需求用水的闸口,将灌溉用水精准送到需水农田,保证全渠段上下游城镇均衡获益,针对处于尾端的城镇,通过添加灌溉时长和频率以保水供水。
靳玉莹介绍,引汉灌区一共有13座主动化操控闸口,可长途敞开、封闭,闸口高度差错不超越2%,保证水流合理分配到各途径,进步配水功率。
在天门市皂市镇长命村,明澈的水流顺着绿水堰途径向前飞跃,在途径边上,一座座新建的白色雷达流量监测站分外夺目。
“设备是本年4月建成,正在调试。”绿水堰水库办理处副处长王跃介绍,设备建成今后,能愈加精准全面把握长命村的用水情况,也为把握农田墒情供给有力数据支撑。
据介绍,悬挂在水渠上方的雷达流量监测站,可以测出水位和水流速度,再依据断面面积,得出断面流量,数据主动上传到途径。
“工作人员不必到现场,途径每天的过水量,在水库办理处的中控室内一望而知。”王跃介绍,把握用水数据,最终将到达节省用水的方针,进步用水功率。
“超越核定用水量就得付费,现在大伙儿都算起了‘节水账’!”长命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军正带领乡民整理途径,郊野里,汩汩清水汇入农田,栽培户们正忙着泡田、整田。
王跃介绍,春灌前,水库办理处已依照作物类型、田块面积核定各村用水配额,并通过“国际水日,我国水周”活动以及入户宣扬和村里的广播站等宣扬节水方针,“上一年,咱们灌区共节省了111.74万立方米水量。”
据介绍,除了雷达流量监测站,天门市还采纳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、时差法流量监测站、AI智能视频水位监测站、泵站以电折水监测站等多种方法,全方位收集用水数据,完成对农业用水量的动态监控。
暮色下,一架闪着信号灯的无人机正在绿水堰灌区的途径上空巡航。当飞至闸口处时,它悬停顷刻,用“火眼金睛”细心扫描每个旮旯——这是天门市绿水堰灌区数字化巡渠的一幕,水库主要为天门和京山的7.8万亩农田供给水源,5月6日下午开闸为灌区送水后,无人机承当了很多夜间巡查使命。
“曩昔巡渠靠双腿,现在有了‘千里眼’。”绿水堰水库办理处处长魏凯和记者说,这套“无人机+传感器+调度中心”的智能监测体系,让60年迈灌区勃发重生,据介绍,无人机装备热成像功用,夜间也能精准辨认渗漏点。
“除了无人机,途径关键部位装上了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,运作情况传回调度中心,渗漏、阻塞等问题第一时间就能被发现。”魏凯介绍。本年春灌以来,灌区为周边农田供水144.2万立方米。
眼下,天门市罗汉寺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如火如荼地推动,这座汉江遥堤上仅有的引水纽带,被喻为天门抗旱保灌的“水龙头”,江水再通过罗汉寺闸进入天门市引汉灌区。省汉江河道办理局办理分局局长向江涛介绍,信息化改造也是工程的一部分,工程完工后,巡渠也有了科技手法。
天门市水利和湖泊局农水科科长谭凯介绍,天门正依据湖北省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天门市灌区“十五五”规划,未来,斗极定位、区块链等技能将完成“空中无人机巡渠、地下传感器监测、云端大数据调度”的才智化办理新格局,让传统水利插上科技翅膀。